不差钱的广汽埃安,为什么还要混改上市
埃安君

13123

2021-9-17 14:28

内容来源:autocarweekly

 

《理想之城》能让人追下去的理由是,集合了一帮实力派配角,比如于和伟,李传缨,陈明昊,李洪涛,有些人你未必能叫得上名字,但演技有保证,效果就是观众总沉浸在戏里。

 

除了质量本身,对比其他国产剧,言外之意是:一部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剧中孙俪饰演的苏筱,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公司酝酿上市之际提出全员持股方案,实际上是请持股方拿出一部分资源或利益,实现共谋共赢。

 

即使在剧中,也有点理想化,故名《理想之城》也很贴切。但在实操层面,国企改制和上市前期都是照此路子在走,所以该剧也有现实意味,比如联通和奇瑞先后实行过的股权混改。

 

8月30日,广汽发布公告称将对旗下子公司广汽埃安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引入战略投资者,相应的对广汽埃安进行资产重组以及业务整合。

有些未雨绸缪的意味。引入资本是目的之一,但不全是钱的问题。

 

从大环境上,今年新势力纷纷返乡,在港股二次IPO,但股市表现差强人意,一方面资本环境不一样,另一方面在新造车上市融资的井喷期后,资本方开始有了审美疲劳,像消费市场一样进入了持币待购状态。

 

说明新造车的第一轮想象空间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复制”不是资本市场感兴趣的关键词。销量数据虽然表明新造车们具备了造血能力,企业态势向好,但研发投入依旧是无底洞,所以赤字和亏损在短期内还是无法摆平。


所以核心关键词还是想办法搞钱。

 

相对而言,国企旗下的新能源子公司资金压力较小。爹的大腿是可以一直抱的,但富二代的剧情太俗套了,实在不够励志。广汽对埃安实行混改,在结构上依旧保持父子关系的情况下,也算是某种形式上的“独立”。

 

但更关键的是想象空间和效果。

 

想象空间

 

混改一词我们并不陌生,近年来联通和奇瑞都采用过。

 

某些国企引入第三方战略投资者,有制度优化的考虑,可以激活企业内部竞争力;第二层意味是利用股东方资源一起做大,比如联通利用腾讯资源强化了用户黏性。

 

但从以往案例的出发点来看,混改往往有救命招数的色彩,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比之下,广汽对埃安的混改属于主动出击。

 

如前,资金方面的考虑肯定是有的,首先无人驾驶的研发投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上限,甚至所谓L4级别的概念也很可能会是自定义状态,在这个课题上,各方打的都是持久战,找投资方来降低风险系数是属于安全上垒方式;

 

第二,未来以软件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科技会延伸到各个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汽车,在万物互联时代,彼此间的界限在模糊,简言之如果实力允许,车企与科技公司也不存在壁垒(这是后话),但在资源上,一个有互联网背景的投资方大抵可以省去“主机厂”不少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第三,即使单纯从汽车领域想象,汽车的发展也未必仅仅限于私家车,例如有自动驾驶支持的公共交通设施是一个可想象的试点——在出发点上,你至少不能拒绝“出行”带来的各种可能性。

 

 

所以广汽采用了一个开放性的视角,来做一件聚焦的事。

 

与其说埃安将要转变的是股权制度,不如说转变的是观念,在产业转型和产业融合这件事上,单打独斗太苦心孤诣。现成的例子是,车企与互联网公司合资已经不算是新闻,融合符合自然规律。这改变了以往主机厂+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因为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未知数,从资本需求到资源需求,搭建一个战略同盟,大概是广汽主动策动混改的诱因。

 

都说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广汽埃安的股权混合所有制,也有可能逼出某项技术的诞生甚至是一个准科技公司,而不仅仅是新能源市场头部企业,这就是埃安带来的想象空间。

 

当然,关于未来投资方的属性和成色,是单纯投资还是希望在话语权上占一席之地,还有待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埃安未来的估值,但首先埃安资产的含金量才是投资方首先需要审视的。

 

估值前提:从资产成色到价值观

 

 

销量是片面的,但销量还是要说一说。吹牛也要有理有据。

 

8月广汽埃安终端销量达到1.1万以上,同比增长115%,同时订单达到了1.8万,侧面说明产能已经达到饱和,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据悉埃安目前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40%,广汽方面已经启动20万辆年产能扩建项目。

 

目前广汽埃安累计销量接近20万辆。

 

 

秀肌肉是为了给资本们交底。在技术层面,除了弹匣电池(三元锂电池包针刺不起火),超倍速电池技术(快充时间缩短),海绵硅负极片电池(延长续航里程)之外,值得期待的期货是埃安自主研发的5G V2X通讯技术,以及搭载可变焦激光雷达、可达到L4级别自动驾驶的量产车。

 

据悉为了给混改和上市铺平道路,广汽会对埃安进行一系列资产重组,比如将集团内部所有与三电技术、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相关的板块一起并入埃安,实际上就是整合优质资源,将埃安打造成为研发、产销一体的新能源&科技公司。

 

在股权分配上,实行员工持股,有消息称是核心管理层持股,开玩笑的说,离《理想之城》的全员持股还有距离,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混改的出发点是共谋和共赢,从国企全资到混改连带作用下的员工持股,可以看成是对企业内部激励的一类附加值。

 

奇瑞和联通就采用了类似机制,当业绩达标时,员工可以出售手里的股票,不然则否,这属于那种无风险有盼头的期货。

 

 

再加上将要引入的战略投资者(独立融资)、未来择机上市,广汽埃安混改的逻辑闭环基本形成:自身基建+股权分配+战投+上市,其实也就是TA的估值逻辑。

 

更精彩的部分是,从集团层面,“父凭子贵”的情节也是可以想象的:比如在广汽公布的半年财报中,广汽汇总口径营业总收入达到2042.82亿,同比增长27.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37亿,但亮眼业绩并未反映到市值上(——截至上月30日收盘,广汽市值约为1900亿,市盈率不足22倍,低于国内某头部自主车企),颇有点得势不得分的色彩。

 

因此埃安单独融资上市,聚焦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板块,实际上反映的是广汽在此“高新技术区域”的作为,而眼下埃安即将混改的利好消息,也带动了近期广汽市值的快速提升,并在未来得到一个与业绩(无论是传统板块还是新能源板块的销量)相匹配的估值和江湖地位。

 

有机构已经对埃安未来IPO后的市值进行了初步预估,其实为时尚早,但可以预估的“升值”空间在于,混改后的埃安会加速研发、智造、产业链、营销及组织文化五个维度的创新变革,比如被经常朗朗上口的扁平化管理,以及在奖励机制“刺激”下的内部活力,包括价值观。

 

价值观可太重要了,当你是一个汽车制造商,你的定位是造好车,当你是马斯克,你想的是颠覆传统行业,当你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你的想法和成果可能会改变世界。

 

在认知上,届时的广汽埃安大概不仅仅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毕竟“出行”的概念太大了,融合的元素太多,以出行服务商的身份,埃安会从能源、智能出行方面发力,其实仅就这两个细分领域,就可以掀起许多变革,比如电池技术进化,自动驾驶技术进化,以及出行生态可能发生的变革(如租赁业务,公共交通业务)。

 

 

但如果以科技公司的身份——这个想象空间恐怕还要大得多,大到用三言两语概括就显得太随意了。

 

最后回到混改本身,当然混改会带来一定未知数,比如战投者的动机、属性,这就是股权分配上的数字游戏了,但这在广汽埃安的战略和想法面前都不是问题,因为后者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它已经带来了现阶段尚难穷尽的想象空间。因为基因变了,着眼点也不一样了。